《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战争的起源》好精彩。从小到大都是中国视角,第一次从日本视角得到了解读。日俄战争、一战、二战,北上打苏联还是南下打英美,战略摇摆不定。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了。一切的源头来自于,裕仁天皇的“养蛊者必自噬”。
##
江户时期承平太久,260 年无仗可打。武士们穷得叮当响。虽说叫个贵族,但日子过得连中农都不如。天皇就利用了武士的普遍不满,废掉了中间层幕府和大名。靠反建制,养蛊重新夺回了实权。这些蛊是武士出身,通过现代化改造就成了日本陆军,直接向天皇效忠。谁不听话,就直接杀掉。
##
1929 年,大萧条很快蔓延到日本。农产品的价格暴跌。农民纷纷把女儿卖到妓院里去,140 万日本妓女下南洋淘金,赚了皮肉钱寄回来贴补家用。家里有儿子的就往朝鲜和中国的大连送,这就是关东军。关东军都是出身最底层的农家子弟,血气方刚,姐姐妹妹们还在南洋任人糟蹋。这么着,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很快发现,对关东军的控制越来越难。形势没法叫停,更没法逆转。
##
9 · 18 事变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这两个下级军官策划。拿下东三省和内蒙后,面积超过日本本土面积 4 倍,关东军已经是心满意足。
1934 年,日本回归国际社会受阻。1936 年,日本政府与军部达成共识,陆军负责向北搞定苏联,海军负责南下挡住英美。避免陷入对华的全面战争,宝贵的战争资源就会被浪费。
1937 年,近卫文麿出任首相,眼高手低。声称“与中国打持久战也再所不惜”。
##
在日本对华发动全面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石油、废铁、钢材等重要战略物资最大的供应国。
1937-1938 年,是决定日本命运的两年。日本陆军在一系列关键的节点上步步误判。
1938 年,日本有上中下三策可选:上策是悬崖勒马,撤出中国,吐出满洲;中策是全力北上,进攻苏联,保留满洲;下策是南下,以一敌四,同时与美英中苏为敌。好死不死的,德国在 1938 年,开始寻求与日本结盟,被希特勒坑了一把,掉入了下策。
##
日本和希特勒结盟,初衷是共同对抗苏联,以减缓美英对自己的压力。近卫文麿智商不够,看不清国际局势,搞德意苏日四国联盟,彻底得罪英美。
1939 年,罗斯福废除美日通商条约。
1941 年,天皇召集内阁、陆军和海军一起开了个御前会议。天皇和内阁一致认为,和美国打是死路一条,一定会输。
海军等不了了啊,战争资源石油和橡胶只剩下四个月时间了,必须攻下印度尼西亚,获得那里的油田。山本五十六一看,奇袭珍珠港这个计划是如此优秀,怎么也得拿出来秀秀吧?这一秀,悲剧了……
##
大公司病,日本陆海军矛盾:
一是阶层不一样。海军花钱多,对技术的要求高,所以日本海军军官大多出自中上层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日本陆军是农民出身,没受过啥教育。那当然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
二是抢资源。预算就那么点儿,给了另一方自己就没有了。所以日本陆军和海军就无法合作。好比大柱子有两媳妇,翠花和淑芬。在大柱子每月工资恒定的前提下,翠花和淑芬的最优策略都是毒死对方的孩子。
怎么诊断一个公司是不是患有大公司病呢?就是看一个公司内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是不是比和外人谈合作更困难。